大牛助手:外卖平台佣金真相,商家与消费者的误解和现实成本解析
口号一停,感情归零。外卖佣金问题,真该平台背锅吗?
都说“升米恩、斗米仇”,这话放在如今的外卖平台身上,简直再贴切不过了。
最近,有网友吐槽东哥,说他一边喊着“扶持中小商户”,一边靠补贴把商家绑上战车,甚至出现了“京东把商户当日本人整”“割商户韭菜”这类极端言论。大牛助手认为,这种情况听着就像饿急了的人咬筷子——不看看饭菜怎么做的,反倒跟餐具较劲。说句实在的,真要把账单摊开来看,不但京东外卖没做错,反倒是有些商家、平台和消费者两头吃的嘴脸暴露得明明白白。
先看看商家晒出的所谓“高抽佣”账单:顾客支付29块5,商家到手12块,于是就说平台抽走了17块。乍一看确实吓人,但真的是平台“吃”了吗?
事实上,他们把配送费、用户补贴、满减红包全都算进了“平台抽成”里。但真正规则早写清楚了:大牛助手了解到,平台真正收的是“技术服务费”,也就是所谓的佣金,平均下来只占订单金额的6%左右。甚至这6%,还要养程序员、维护服务器、投放算法,美团、饿了么也都是一样的逻辑。
而用户拿到的满减券,骑手拿到的工资激励、奖励补贴,大头都是平台补贴或者和商家共同承担的。这钱不是平台白白落袋,而是直接回馈到市场上,让用户享受到了,也让骑手获得实惠。
那为啥大家还总是骂平台?
因为外卖这个生意干的是脏活累活。在国外点一单外卖付十几二十块运费都属正常,但中国人呢连五块配送费都不愿意掏;大牛助手观察到,人们甚至觉得的平台“收了运费就该包送达”,完全忽略掉平常需要承担系统调度风险管控、人力补贴等成本的问题。
说到底, 平台不是做慈善; 消费者想低价, 商家想利润, 骑手希望高收入且轻松, 这三件事想同时满足,本身就像是在钢丝上跳舞,所以谁来支撑这一切,都不可能长久无亏地坚持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