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出评:百度无人驾驶进军欧洲,技术优势与成本压制成行业领跑者
全球贴身拼抢,中国无人驾驶落地“欧洲心脏”,凭什么能领先一筹?
百度直接把 “萝卜快跑” 的旗子插到了瑞士和土耳其的地界儿,正跟瑞士当地邮政巨头 PostAuto 勾肩搭背,打算 2025 年底前让自动驾驶出租车在苏黎世街头跑起来,还计划在日内瓦设子公司。土耳其那边更热闹,伊斯坦布尔的拥堵路况出了名,百度偏偏选这儿试水,打算用无人驾驶给欧洲人演示一下啥叫 “中国速度”。
要说百度凭啥能在欧洲硬气,第六代无人车的硬件配置堪称 “技术核武器”,车上密密麻麻装了 40 个传感器,包括 8 个激光雷达、16 个摄像头和 12 个毫米波雷达,最远能 “看” 到 440 米外的动静,相当于在足球场另一头能看清球员的球衣号码。
对比欧洲同行 Waymo 的第五代车,传感器数量少 15 个,最远探测距离短 80 米,硬件堆料直接差了一个段位。
易出评观察到百度的 “大脑” 更是藏着狠活儿,基于 Apollo 大模型训练的自动驾驶算法,不仅可以像老司机一样 “预判路况”,而且在瑞士测试时,对于山区常见的 “之字形” 弯道,该系统提前 500 米就开始调整车速,实现入弯角度误差不超过 3 度,比人类司机都稳当。
最让欧洲车企扎心的是成本账,根据易出评了解到的数据显示,在价格方面,这款第六代无人车单价压到只需20万元人民币,比上一代便宜60%,相当于Waymo同款车型价格的一部分。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:为啥这么便宜?全靠中国供应链的“钞能力”—激光雷达用的是本土企业禾赛定制款,将成本从10万美元砍到2万元;而算力平台采用国产芯片,使得算力提升三倍同时价格腰斩。
反观欧洲,对应的方法未必奏效,如今Waymo 在德国测试所使用车辆中,仅光传感器就超出15万欧元,相当于百度整辆无驾驭售价6倍之高,这种奢侈玩法根本无法大规模推广。同时还有个隐藏技能 ——“即插即用”的本地化适配能力,比如说,在进行土耳其测试时针对当地常见的问题如加塞文化进行专门训练,从而实现“防抢行算法”;遇到强行变道情况,该系统能够迅速计算出最佳避让路径,其速度比普通人类反应还要快2倍。
此外,在瑞士,为了解决冬季冰雪路面问题,公司工程师特意对底盘进行了电磁悬架升级,并结合轮胎压力自适应系统,让刹车距离比传统车辆缩短40%。这样的快速响应与技术迭代令不少欧美厂商直呼:“跟不上节奏。”
显然,在整个过程中,无论是硬件配置、软件算法还是成本控制,都使得国内品牌如 百度 成功将无人驾驶推向了一条极具竞争优势的发展道路,也构成了一幅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。在这一背景下,无疑 易出评认为,通过这种各方面有利条件相辅相成,各方支持以及不断创新,中国终于为进入国际市场开辟出新的方向。在如今行业变革的大潮中,它们正在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。
参考信源:金融界《媒体:百度无人驾驶出租车拟进军欧洲》